170428561 - 万博体育APP
当前位置:首页>>政策文件>>正文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一)
[ 来源: | 作者: | 时间:2005-12-22 17:04:04 | 浏览: ]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一)


[摘要] 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储量、投资、产能(包括运输能力)、价格(机制和承受力)是工业资源问题的四个基本层面,其中,不同资源产品的价格特征又是资源供求问题的核心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是一个效率至上的市场竞争的过程,而且是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竞争力决定着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可行标准。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或者一个工业部门实现了以耗费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称之为“竞争力突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竞争力突变的含义是:在社会(包括国际社会)认同的管制标准直至尽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管制标准的条件下,在无歧视的市场竞争中,实现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的工业技术进步。

  (中经评论·北京)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一个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过程的产品,而且需要采取自然资源作为加工制造过程的动力。因此,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工业生产过程还会产生废料(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废物),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造成环境的改变也是工业生产活动的必然后果。
  
  问题是,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坏),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使工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中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中国工业发展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特别是进入21世纪,资源和环境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使得我们必须严肃地思考:中国是否能够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更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期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一、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环境条件
  

  1.关于中国资源条件的基本判断
  
  由于工业生产是人为改变物质形态(即进行加工制造)的过程,所以,大量采用自然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和开发能源(提供工业动力),是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而在地球上,很多自然资源和矿物能源是不能自然再生的(有些自然物质从地质演化的可能性来说即使可能自然再生,但由于再生周期过于漫长,例如,石油和煤炭的形成,对于现实的人类活动来说也完全相当于不可再生)。所以,大规模的现代工业生产受到自然资源和能源供应条件的约束,而且,其约束性将越来越强(金碚,2005),是人类工业化所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
  
  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密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亚洲国家的平均人口密度(亚洲是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但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并不算特别高。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相比(更不用说同新加坡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当然,如果同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土大国相比,中国的人口密度就是非常高了。无论是土地面积、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利资源,还是矿藏资源,中国的资源基础储量都比较丰富,但如果按人均占有量计算,中国大多数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如果从国土面积的资源禀赋量来看,中国各种资源丰度不等。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国土面积占世界7.1%,耕地占世界7.1%,草地占世界9.3%,水资源占世界7%,森林面积占世界3.3%,石油2.3%,天然气占世界1.2%,煤炭占世界11%.
  
  2.中国经济增长已接近资源环境的约束边界
  
  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我国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全国已发现20多万处矿点、矿化点,目前仅对其中2万多处作了勘查评价。从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已经取得重要成效,完成了全国21个主要成矿远景区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进一步摸清了资源潜力,新发现矿产地421处。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居世界第53位(于猛,2004)。因此,从总体上说,人口和自然资源条件并不构成中国工业发展的绝对障碍,而且在许多方面中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总量规模和品种的丰富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国也不具有特别的资源丰度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一个基本国情。因此,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来推动工业的长期增长不是中国工业化的可行道路。
  
  以能源为例,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预测报告,201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21.6亿至23.2亿吨标准煤。为了保障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未来20年需要进行大规模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天然气等仍需大量进口。到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3.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2.28亿吨标准煤。报告认为,中国煤炭资源可供开发规模为每年20亿吨左右;原油产量的高峰期在2015年前后,最大产量可能达到2亿吨左右;2010年,天然气产量将可能达到800亿至1000亿立方米。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1990年至2003年,中国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4.2%.煤电油供求矛盾相当突出。
  
  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分析:对煤炭的国内需求将超过21亿吨,而我国目前具备安全生产能力的矿井产量只有12亿吨,仅占全年煤炭产量的61.35%.我国煤炭资源从总体上讲比较丰富,但精查储量不足。目前可供建设大中型矿井的精查储量大约300亿吨左右,仅可以设计建设1.6亿吨规模的矿井。估到2020年煤炭储量缺口1250亿吨,详查储量缺口2100亿吨,普查储量缺口6600亿吨,需要投资400亿元以上……加之资源管理工作滞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紧张局面加剧。特别是我国煤炭生产技术落后,目前,全国煤炭机械化程度仅为42%,主要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性能指标落后10年至15年左右(王一娟,杨大鹏,2005)。
  
  实际上,我国对能源的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高的强度。以电力为例(我国电力供应主要依靠以煤炭为燃料的火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我国新增发电能力493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总装机达到4.4亿千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进行国际比较,美国的发电装机能力大约为8亿千瓦,英国、德国、法国三个国家总共3亿千瓦。而日本用2.8亿千瓦的装机,创造了比我国高得多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发电装机能力以超过英、德、法三国的总和。但是我国仍然缺电,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耗能工业多,工业耗电占了74%,城乡居民用电只占11%,第一产业用电占5%左右。
  
  与能源高强度开发和大规模消费相对应的则是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近10个百分点。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5%~90%,加权平均高40%左右。其中,我国火电厂供电煤耗为每千瓦时404克标准煤,国际先进水平为317克标准煤,我国多耗煤27.4%(王洁,杨联民,2004)。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依靠大量消费能源,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使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接近了资源和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
  
  中国现阶段工业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资本形成率非常高,而且,在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比例很高,特别是近年来又有明显提高。2003年,中国的资本形成率即投资率为42.3%,固定资本形成占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高达99.7%.这显示出,中国现阶段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于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的使用和占用量将非常高,重工业的高速增长将是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
  
  世界上任何国家实现工业化都必须在世界范围进行资源配置,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工业化更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当然,同时也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由于中国工业的持续高速增长,现阶段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大,甚至对世界资源产品市场产生很大压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能源平衡一直表现出明显的缺口。能源消费中工业消费量占有特别高的比重。而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明显提高。实际上,对钢铁、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消费量也都大幅度增长。同时,非农业土地占用量大幅度提高,使得中央政府不得不在2004年采取了严厉的控制措施来保护耕地,制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资源产品的需求已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主要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2004年,许多矿产价格创多年来最高记录。中国经济飞速增长致使需求量猛增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局面首要原因。2004年价格提高的矿产品包括:钢铁、铜、镍、铝、镁、锡、铅、铂、金等。据英国商品研究机构(CRU )统计,2004年1月~11月,全球粗钢产量9.452亿吨,全年产量首次突破10亿吨,其中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2.1%,占亚洲一半、世界的1/4.2004年年初,控制全球80%铁矿石贸易量的三大铁矿石生产公司--淡水河谷公司、里奥廷托公司和BHP 比利顿公司都宣布,把他们2004/05财政年度生产的主要铁矿石产品价格提高18.62%。这3家公司还都相继把产量提高了9%左右。分析指出,中国需求量猛增是这3家公司提高产量和价格的主要因素。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据有关专家初步测算,2004年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总量达5.45亿吨,高于2003年的5.15亿吨,其中80%的增长是中国购买量增加所致。目前全球钢铁需求量还在不断增长,专家预测2005年铁矿石价格还将增长15%(阎卫东,丁晓红,2005)。
  
  3.中国工业技术的弱原创性和强模仿性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资源短缺现象和很大的环境压力,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工业发展必须因循西方工业发展所决定的技术路线;在西方工业发展中所形成的既定技术路线,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西方现代工业的动力主要是石油,而中国的能源结构则是以煤炭为主。中国虽然石油资源相对匮乏,但煤炭保有储量高达1万亿吨以上。
  
  据国土资源部2004年6月发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探明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1886亿吨,按全国年产19亿吨煤炭计算,中国煤炭资源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而且中国天然气资源蕴藏较丰富但勘探、开发和利用不够。据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供的数据,目前中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可达47.14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为14万亿-18万亿立方米;目前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6万亿立方米(可采储量2.47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的可采储量算,以每年开采1300亿立方米的速度,只可开采20年;但按可采资源量来算,至少可开采100年(安邦集团研究总部,2004)。
  
  可见,中国能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利用结构同资源禀赋结构矛盾的表现,中国工业增长的资源约束,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技术路线同中国自然资源禀赋之间的差距。西方技术能够有效地利用的是中国不很丰富的资源(例如石油)而不是中国比较丰富的资源(例如煤炭)。所以,中国工业技术的原创性弱而转移性(模仿性)强(而且往往是低成本转移和模仿),是资源和环境强约束的基本根源。也就是说,中国转移和模仿了西方的工业技术,沿着西方既定的技术路线发展工业,而能源禀赋结构却不相适应,从而导致或加剧了工业发展的能源和资源供应约束。而如果中国试图普遍实行同西方工业发展的既定技术路线根本不同的另一工业技术路线,又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因为那将严重延缓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上一篇文章:前瞻2006经济发展大势
下一篇文章:《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2005年第40号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鹤壁市发改委经济运行局主办 鹤壁东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地址:鹤壁市淇滨区九州路91号 电话:0392-3311377 邮编:458030